新春时节,某单位集体下乡送温暖。大部队40多人,三天活动两天在路上,走访贫困户、看扶贫项目、帮扶签约加起来不过半天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样的慰问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变味。放眼一些地方,无论是不顾天寒地冻、找来群众表演节目热场,还是安排被救助对象在路旁早早排队等候,将扶贫慰问硬生生搞成形象工程,无疑都是对送温暖的最大曲解。(2月26日,人民网)
“每逢佳节,被扶贫”,这是一些地方困难群众过年的心声,每到春节、国庆节,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们纷纷为困难群众送温暖、扶贫帮困,送温暖已然成为新形势下干部联系群众、关心群众、了解民情的一钟不可或缺方式,其效果反而适得其反。
然而,在送温暖、扶贫帮困的背后,产生了一些让人失望、变了味的东西。一些地方大搞形式主义,走村入户,做样子,摆架子。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走出办公室,来到田间其初衷是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声音,帮助困难群众。但是,有些党员干部是为了“送温暖”而去“送温暖”,而是把送温暖当做自己的一个秀场,一种炫耀体察民情的一种方式,从出发到村组大大小小的电视电台,左拥右护的工作人员,美其名曰“深入”却不“身入”,实际效果经常是雷声大雨点小。虽送了物资却暖不了群众心,同时还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笔者认为,这种送温暖的方式不妨改一改,悄悄的去送,悄悄的走不带走一片云彩,内敛一点,低调一旦,到基层去和老百姓聊聊天谈谈心,不要拍摄,不要照相,不要左拥右护,
同时,低调内敛的“送温暖”体现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态度,带着尊重,既保护了被捐助者的自尊,更体现了我们送温暖的本意,让困难群众感到踏踏实实的温暖、真真切切的情谊。
希望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切实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不仅送去的是燃眉之急的物质温暖,更要送政策、措施、送致富的方子。只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想群众之冷暖,急群众之所急,在真心实意上下功夫,才能把温暖送到位办好,才能让群众感到真正的温暖,这才是“送”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