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只有深入人的心灵世界,把握人的精神动向,才能实现有效的引导和转化。比起“疾风骤雨”式的说教,实践育人以“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往往能取得更为持久和深远的教育效果。近年来,贵州财经大学着眼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引领师生走进社会大课堂,特别是围绕我省脱贫攻坚重大战略任务,组织师生积极投身党建扶贫,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师生在实践中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强化攻坚克难、担当实干的正风正气,使参与党建扶贫实践的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升华的过程、灵魂洗礼的过程和精神境界提升的过程。
在党建扶贫实践中,广大师生不断坚定“四个自信”。近年来,在校党委的广泛动员和精心组织下,我校师生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对口帮扶台江县的党建扶贫实践中。在脱贫攻坚战场的第一线,师生们亲眼见到的是这样的景象: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心系发展、情系群众,把扶贫开发作为最大的发展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广大党员干部拼出“洪荒之力”,带领群众迎难而上、决战贫困,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在脱贫攻坚战场的第一线,师生们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再是写在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变成了身边最火热、最充满激情的生动实践。在脱贫攻坚战场的第一线,师生们用双脚踏实丈量台江的每一寸土地,用双眼仔细观察台江的每一个细节,用双手精准记录台江的每一次蜕变,立足于现实国情、省情的深入观察,师生们的思想受到强烈的震撼,正确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逐渐形成,进一步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正如一名研究生党员在谈到扶贫体会时所说:“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党建扶贫实践中,广大师生不断增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国才有家”,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职责。我校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与实现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努力做到办学为人民服务,为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党建扶贫实践中,学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率先垂范,带头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先后多次带领专家团队赴台江县与地方党政负责同志进行工作对接,并深入台江县有关乡镇和单位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确定了“党建搭台、专业唱戏、电商扶贫、创业助力”的总体思路,从贯通“大数据、大扶贫”两大战略破题,依托学校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探索构建“一体两翼”的电商扶贫“贵财”模式。在学校党政负责同志的榜样示范下,学校电子商务、信息技术、市场营销、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文化创意等各个领域的师生逐渐汇聚到脱贫攻坚的大旗下,形成了若干项目组,他们发挥各自专业优势,合力推动台江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台江精准扶贫。2015年起,师生们着手研发大数据电子商务扶贫网络支持系统,整合电子商务、数据采集分析和网络精准扶贫等功能,努力打通农产品和数据上行以及工业产品和精准扶贫下行的通道。同时,师生们深入台江8个乡镇巡回开展了5期电商培训,3000余人参加培训,培训现场气氛热烈,不少农户“憋着一泡尿”听完讲座,课后还缠着教师不让走,现场求教如何开微店、淘宝店。60名农村致富能手、创业青年赴我校接受实操培训,专家们一对一、手把手地教他们网店“装修”、商品发布、订单管理和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实践操作技能。针对台江县民族特色手工艺品顽守传统和“在水泥地上拍张照就上网卖”等不注重产品设计、营销和品牌推广的问题,我校市场营销、文化传播、广告设计、艺术设计、旅游管理等专业的师生为帮扶对象提供个性化的专业支持。我校还发动在校大学生策划了“天天奇旅”旅游和“印象贵州”艺术品创业园等项目,将大学生创业与台江扶贫有机结合,实现互促共赢。通过这些具体实践,师生们开阔了视野、增强了才干、磨砺了品质、强化了责任,有了将所学所长经世致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情怀,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
在党建扶贫实践中,广大师生不断强化攻坚克难、担当实干的正风正气。攻坚克难、担当实干是确保党的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培养师生攻坚克难、担当实干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我校在党建扶贫工作中选派优秀教师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驻村队员们面对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语言不通、难以兼顾家庭等重重困难,舍小家顾大家,立足岗位,履职尽责,取得了突出成绩。经学校和驻村干部多方争取,稻田养鱼、乡村旅游、金钩藤及青钱柳种植等4个项目已落地,到位资金190万元,计划发展稻田养鱼项目1389亩,发展金钩藤及青钱柳种植各3000亩;在交宫村,驻村第一书记胡伟与交宫驻村工作组共同努力争取到50万元资金,开工修建村民们盼了五年的产业路;在交密村,驻村第一书记杨经华组织我校文法学院人才团队制定了“云水交密”文化旅游品牌计划,建立了“云水交密”公众号,完成了“云水交密”地理标识形象设计;在大田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思策组织成立的紫苏合作社实现了年终第一次分红。此外,3000万元的“贫困户一户一档”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经立项,3500万元的交密村旅游公路项目即将动工。结合台江实际,师生们还积极探索智力扶贫、教育扶贫的多种途径:组织乡村少年科学夏令营,帮助乡村中小学生培养科学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禁毒宣传,增强农村群众防毒禁毒意识;开展“花蕾护航――女童保护”活动,深入台江县各乡镇教授留守女童防性侵知识,4000余名农村女童受益。一桩桩惠民实事的办成,我校以沉甸甸的工作实绩赢得了当地群众的认可,这种认可又进一步激发了师生攻坚克难、担当实干的内生动力。